





月經病
臨床表現
月經病,病名。是指月經周期、經期、經量的異常或伴經色、經質的異常;月經的非生理性停閉;或多次伴隨月經周期,或於絕經前後所出現的有關症状為特徵的一類疾病。
以月經周期異常為主的病有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不定期;以經期異常為主的病有經期延長;以經量異常為主的病有月經過多,月經過少、月經時多時少;經色異常的有經來色淡、經來色紫、經來如黃泥水、月經來如膽水等;經質異常的如經來成塊、經來如牛膜片等;非生理性停經的有經閉;伴隨月經周期前後出現的病症有痛經、崩漏、逆經、經行吐衄、經行便血、經行身痛、經行發熱、經行泄瀉、經來浮腫等;絕經前後出現的病症有絕經前後諸症,年未老經水斷、年老經水復行、經斷復來等。詳見各有關條。
病因
月經病的病因包括神經或內分泌功能失調、器質性病變或者藥物因素等。
神經或內分泌功能失調,一般是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不穩定或缺陷導致。
器質性病變或者藥物因素,包括生殖器官局部炎症、腫瘤或發育異常等。
另外甲狀腺、腎上腺皮質功能異常、使用治療精神病的藥物等也會導致月經病
出自A+醫學百科 「月經病」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6%9C%88%E7%BB%8F%E7%97%85
帶下病
臨床表現
帶下病是指帶下的期、量、色、質、氣味發生異常,並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為特徵的疾病。
病因
本病發生的病因病機主要是臟腑功能失常,濕從內生;或下陰直接感染濕毒蟲邪,致使濕邪損傷任帶,使任脈不固,帶脈失約,帶濁下注胞中,流溢於陰竅,發為帶下病。
帶下病的辨證有虛實之分。
臨床以實證較多,尤其合併陰癢者更為多見。一般帶下量多、色白,質清無臭者,屬虛;帶下量多,色、質異常有臭者,屬實。"
出自A+醫學百科 「帶下病」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B8%A6%E4%B8%8B%E7%97%85
遺尿
臨床表現
遺尿包括兩種情況,一則指遺尿病,即俗稱的尿床;二則指遺尿症,即不僅是將尿液排泄在床上,同時也在非睡眠狀態或清醒時將尿液排泄在衣物或其它不宜排放的地方。
從病理角度看,前者多為神經功能不協調所致,多為單純性持續性,即除尿床外無其它伴隨症状。
後者多為器質性病變,諸如神經系統的損害、相關器官的佔位性病變,多為伴隨性和一過性,即除尿床外還有其它更明顯的病理表現,可隨其它病變好轉而好轉。探討的是單純而無器質性病變的遺尿病尿床。
病因
女性出現遺尿則可能的原因:1、壓力性尿失禁,常常見於多次生育後的女性或者曾有過盆底手術,比如子宮切除、直腸切除等手術病史的女性,或者年齡較高的女性,一般年齡50周歲以後比較容易出現,這是因為盆底臟器鬆弛所致,當多次生育或者手術等病史都會導致盆底肌發生鬆弛或者撕裂,造成膀胱尿道下移就會出現尿道閉合壓力下降,當腹部用力時,比如咳嗽或者大笑、大聲說話、快速跑動等就會發生尿液不自主溢出的情況,需要進行盆底肌的相關功能檢查來進一步明確。
2、存在慢性尿瀦留,對於存在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或者腦血管病變的患者都可能造成膀胱逼尿肌收縮無力,膀胱內殘餘尿就會比較多,當殘餘尿累積達到一定量時就可以出現充盈性尿失禁。
出自A+醫學百科 「遺尿」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9%81%97%E5%B0%BF
不孕症
臨床表現
不孕(infertility),育齡婦女有正常性生活又未避孕,同居2年仍未能受孕的現象。不育(steriliy)指有過妊娠,但未得活嬰者,包括流產、早產或死產。不孕與不育兩詞常混淆不清,一般認為不育似乎更嚴重一些。
不孕在臨床又可分為原發性不孕(婚後從未有過妊娠)、繼發性不孕(指婚後曾有過妊娠者)。
病因
不孕症的原因在女方者約佔45%。
①影響卵子發育 :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紊亂,影響卵子成熟或干擾卵子排出;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手術切除卵巢或外界環境改變和精神情緒影響等,都可以影響排卵。
②影響卵子、精子或受精卵的輸送:卵子排出後進入輸卵管,精子射入陰道後也要經子宮腔、輸卵管方與卵子相遇,受精卵也經輸卵管進入子宮腔。
出自A+醫學百科 「不孕症」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4%B8%8D%E5%AD%95%E7%97%87
妊娠病
臨床表現
妊娠期間發生與妊娠有關的疾病,稱為妊娠病,也叫胎前病。
西醫臨床上並沒有妊娠病這一說法,一般是指妊娠期糖尿病、子癇、葡萄糖、子宮絨毛膜癌等一系列疾病的民間統稱。
上述疾病不但可影響孕婦健康,還可妨礙胎兒正常發育,甚至造成流產、死胎等,因此須注意日常預防及發病後的調治。
病因
本病發生的病因病機主要是臟腑功能失常,濕從內生;或下陰直接感染濕毒蟲邪,致使濕邪損傷任帶,使任脈不固,帶脈失約,帶濁下注胞中,流溢於陰竅,發為帶下病。
帶下病的辨證有虛實之分。
臨床以實證較多,尤其合併陰癢者更為多見。一般帶下量多、色白,質清無臭者,屬虛;帶下量多,色、質異常有臭者,屬實。
出自A+醫學百科
產後病
臨床表現
產後病,是指胎兒娩出後至產褥期間所發生的與分娩有關的疾病,俗稱“月子病”。
常見的產後病有子宮復舊不良、產後出血、產後發熱、產褥感染、產後盜汗、產後頭痛、身痛、產後關節痛、產後尿頻、產後尿瀦留、產後尿失禁、乳汁淤積、急性乳腺炎、少乳、產後抑鬱等。
病因
產後子宮脫垂,婦女分娩時用力不當,如有的產婦子宮口尚未全開,即過早屏氣使勁,產後又未能及時修復,導致子宮的支持組織鬆弛或撕裂,產後經常仰臥或過早活動,長時間蹲位、立位等。
出自A+醫學百科
更年期症候群
臨床表現
女性更年期症候群(climacteric syndrome)是女性在更年期由於生理和心理改變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症状。更年期症候群是由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更年期婦女,由於卵巢功能減退,垂體功能亢進,分泌過多的促性腺激素,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從而出現一系列程度不同的症状,如月經變化、面色潮紅、心悸、失眠、乏力、抑鬱、多慮、情緒不穩定,易激動,注意力難於集中等。」
大多數婦女由於卵巢功能減退比較緩慢,機體自身調節和代償足以適應這種變化,或僅有輕微症状。本病屬於中醫學的「絕經前後諸證」的範疇。
中醫認為更年期症候群是腎氣不足,天癸衰少,以至陰陽平衡失調造成。因此在治療時,以補腎氣、調整陰陽為主要方法。
病因
更年期綜合徵病因最主要是:
1、內分泌原因,因為更年期卵巢功能消失,即生殖功能和內分泌功能,卵巢一旦沒有功能以後就不會分泌女性激素。
女性激素對女性非常重要,所以一旦失去女性激素以後,會引起女性體內神經內分泌調節失常,所以這是最主要因素;
2、神經遞質的問題,神經遞質問題是非常複雜的問題,現在還有很多未知;
3、遺傳因素。當然最主要的是內分泌問題,比如女性因卵巢癌必須要切除卵巢,即使很年輕,如果把卵巢切除會出現嚴重更年期綜合徵。
但這時如果將激素及時補上以後,這些症狀就會消失,所以內分泌失調是最主要的病因。
出自A+醫學百科 「更年期」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6%9B%B4%E5%B9%B4%E6%9C%9F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其他婦科雜症
子宮肌瘤、多嚢卵巢症、盆腔炎、子宮頸炎、陰道炎、陰癢、乳腺增生、乳腺炎、乳癌、女子不孕等等…

濕疹
臨床表現
在早期或急性階段,患處有成片的紅斑,密集或疏散的小丘疹,或是肉眼難見的水皰,嚴重時有大片滲液及糜爛;
在亞急性狀態,滲液減少及結痂,患處由鮮紅變暗紅,沒有大片的糜爛;
在慢性狀態,滲液更少或完全乾燥而結痂,往往和鱗屑混合而成鱗屑痂,患處顏色更暗或是發十色素沉著,有時色素減少,在皮紋尤其運動程度較大的部位容易發生裂口,長期摩擦搔抓能引起顯著的苔蘚樣化,和神經性皮炎(慢性單純苔蘚)不易區別。
濕疹常有多種形態,容易減輕、加重或複發,邊界一般不太清楚。皮疹容易發生於兩側並或多或少的對稱,根據急性或慢性程度而有紅斑、丘疹、水皰、糜爛、鱗屑、痂、色素增加或減少、皸裂或苔蘚樣化等不同的表現,其中數種表現往往混雜在一起,有時先後發生。如有繼發性感染,還可有膿皰等皮損。
病因
濕疹的發病是多種因素互相作用所致。
出自A+醫學百科 「濕疹」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6%B9%BF%E7%96%B9
皮膚瘙癢
臨床表現
皮膚瘙癢常為皮膚疾病的主要症状,有時可並有出疹、抓痕、血痂、苔蘚樣變及色素沉著。皮膚瘙癢是皮炎、濕疹、蕁麻疹、接觸性皮炎、結節性痒疹、皮膚乾燥症、淺部真菌感染、銀屑病和特應性皮炎等皮膚疾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
病因
病因非常繁多,下列列舉較為常見的一些病因。如寄生蟲感染、炎症、感染、腫瘤性疾病、遺傳性疾病、其他
出自A+醫學百科 「皮膚瘙癢」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9A%AE%E8%82%A4%E7%98%99%E7%97%92
蕁麻疹
臨床表現
蕁麻疹(Urticaria)俗稱風團、風疹塊(與風疹名稱相似,但卻非同一疾病)。蕁麻疹是皮膚黏膜較為常見的過敏性疾病,主要是皮膚黏膜暫時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發生的局限性水腫,即風團。
風團可以伴有明顯的劇烈瘙癢和搔抓。此病的皮疹表現就像人接觸了植物蕁麻(Nettle),所導致的皮膚損害相似,故稱其為蕁麻疹。蕁麻疹的發生沒有明顯的種族及性別差異,各年齡階段均可發生。
病因
常見的導致蕁麻疹發生的病因有如下:食物以魚、蝦、蟹、蛋類最常見。
其次某種香料調味品亦可引起。藥物青黴素、磺胺類、痢特靈、血清疫苗等,常通過免疫機制引發蕁麻疹。而阿司匹林、嗎啡、阿托品、維生素B1等藥物為組胺釋放物,能直接使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引發蕁麻疹。
感染包括病毒(如上感病毒、肝炎病毒)、細菌(如金葡萄)、真菌和寄生蟲(如蛔蟲等)。動植物如昆蟲叮咬或吸入花粉、羽毛、皮屑等。物理因素如冷熱、日光、摩擦和壓力等都可引起。
此外,胃腸疾病,代謝障礙,內分泌障礙和精神因素亦可引起。
出自A+醫學百科 「蕁麻疹」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8D%A8%E9%BA%BB%E7%96%B9
神經性皮炎(牛皮癬)
臨床表現
神經性皮炎(牛皮癬)又稱慢性單純性苔蘚。是以陣發性皮膚瘙癢和皮膚苔蘚化為特徵的慢性皮膚病。為常見多發性皮膚病,多見於青年和成年人,兒童一般不發病。夏季多發或季節性不明顯。
病因
1.精神因素:目前認為是發生本病的主要誘因,情緒波動、精神過度緊張、焦慮不安、生活環境突然變化等均可使病情加重和反覆。
2.胃腸道功能障礙、內分泌系統功能異常、體內慢性病灶感染而致敏,也可能成為致病因素。
3.局部刺激:如衣領過硬而引起的摩擦,化學物質刺激、昆蟲叮咬、陽光照射、搔抓等,均可誘發本病的發生。
出自A+醫學百科 「神經性皮炎」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A5%9E%E7%BB%8F%E6%80%A7%E7%9A%AE%E7%82%8E
痤瘡
臨床表現
痤瘡,是一種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損容性。
以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囊腫、瘢痕為特徵。各年齡階段人群均可發生,但以青少年發病率最高。青少年出現的痤瘡,一般情況是尋常痤瘡(見分類中介紹),又俗稱青春痘,有些人也把痤瘡稱為粉刺,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因為粉刺只是痤瘡的一個表現而已,痤瘡還可以表現為丘疹、膿皰、結節、囊腫、瘢痕等。
病因
肌膚在雄性激素的旺盛刺激下,皮脂腺會分泌大量皮脂。當皮脂腺分泌物跟皮膚死皮細胞混合就會堵塞住毛孔。油脂就無法正常排出, 並在此積聚。
而毛囊中的厭氧性痤瘡丙酸桿菌、葡萄球菌等微生物也在此時會滋生,引起炎症,從而出現紅腫等現象。
出自A+醫學百科 「痤瘡」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97%A4%E7%96%AE
帶狀皰疹 (生蛇)
臨床表現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膚病,中醫稱為纏腰火龍、纏腰火丹、纏腰蛇丹。
民間俗稱蜘蛛瘡,亦名蛇串瘡、火帶瘡、蛇纏瘡、蛇丹等。發病前局部皮膚往往先有感覺過敏或神經痛,伴有輕度發熱、全身不適、食欲不振等前驅症状,亦可無前驅症状而突然發病。
患部先發生潮紅斑,繼而其上出現多數成群簇集的粟粒至綠豆大的丘皰疹,迅速變為水皰,水皰透明澄清,皰壁緊張發亮,皰周有紅暈。數群水皰常沿皮神經排列呈帶狀,各群水皰間皮膚正常。
10餘日後水皰吸收乾涸、結痂。愈後留有暫時性淡紅色斑或色素沉著,不留疤痕。亦可因皰膜破潰形成糜爛,甚至壞死或繼發化膿感染。全病程約2~3周。
西醫學對帶狀皰疹的治療原則為抗病毒、消炎止痛和防止繼發感染。
病因
產後子宮脫垂,婦女分娩時用力不當,如有的產婦子宮口尚未全開,即過早屏氣使勁,產後又未能及時修復,導致子宮的支持組織鬆弛或撕裂,產後經常仰臥或過早活動,長時間蹲位、立位等。
出自A+醫學百科 「帶狀皰疹」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B8%A6%E7%8A%B6%E7%96%B1%E7%96%B9
其他皮膚疾病
過敏性皮炎、白蝕、主婦手、汗疱疹、斑禿及無名腫毒等等…

頸椎病
臨床表現
頸椎病病因病理複雜,臨床表現多樣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又稱頸椎症候群,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症候群、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
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症候群。
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鬆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並引起各種各樣症状和體征的症候群。
病因
主要是在頸椎退行性變的基礎上,引起頸椎間盤突出、頸椎鉤椎關節失穩、鉤椎骨質增生等原因,致使頸椎動脈血流受阻,從而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1、頸椎血管退行性變及硬化,使血管腔變窄,使血流受阻;
2、椎間隙變窄:由於頸椎的退變,使頸椎間隙變窄,引起頸椎動脈相對過長,而出現曲折、彎曲、以致血流受阻。
出自A+醫學百科 「頸椎病」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9%A2%88%E6%A4%8E%E7%97%85
肩周炎
臨床表現
肩周炎,全稱為肩關節周圍炎,是肩關節周圍肌肉、韌帶、肌腱、滑囊、關節囊等軟組織損傷、退變而引起的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一種慢性無菌性炎症。
是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症状的常見病, 其病變特點是廣泛,即疼痛廣泛、功能受限廣泛、壓痛廣泛。發病年齡大多40歲以上,女性發病率略高於男性,且多見於體力勞動者。由於50歲左右的人易患此病,所以本病又稱為五十肩。肩周炎中醫學稱之為漏肩風、凍結肩等。
患有肩周炎的患者,自覺有冷氣進入肩部,也有患者感覺有涼氣從肩關節內部向外冒出,故又稱「漏肩風」。
病因
1.肩部原因
①本病大多發生在40歲以上中老年人,軟組織退行病變,對各種外力的承受能力減弱是基本因素;
②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所產生的慢性致傷力是主要的激發因;
③上肢外傷後肩部固定過久,肩周組織繼發萎縮、粘連。
④肩部急性挫傷、牽拉傷後因治療不當等。
2.肩外因素頸椎病,心、肺、膽道疾病發生的肩部牽涉痛,因原發病長期不愈使肩部肌持續性痙攣、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轉變為真正的肩周炎。
肩周炎按形成原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肩關節是人體全身各關節中活動範圍最大的關節。其關節囊較松馳,關節的穩定性大部分靠關節周圍的肌肉、肌健和韌帶的力量來維持。
由於肌腱本身的血液供應較差,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退行性改變,加之肩關節在生活中活動比較頻繁,周圍軟組織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磨擦擠壓,故而易發生慢性勞損並逐漸形成原發性肩周炎。
出自A+醫學百科 「肩周炎」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82%A9%E5%91%A8%E7%82%8E
腰痛
臨床表現
腰痛是以腰部一側或兩側疼痛為主要症状的一種病證。西醫的腎臟疾病、風濕病、腰肌勞損、脊椎及脊髓疾病等所致腰痛,是骨科、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中常見的疾患。治療手段多種多樣,但關鍵是找出引起腰痛的基礎疾病,對因治療,才有可能獲得最佳療效。
病因
引起腰痛病的原因很多,約有數十種,比較常見的有腎虛、腰部骨質增生、骨刺、椎間盤突出症、腰椎肥大、椎管狹窄、腰部骨折、椎管腫瘤、腰部急慢性外傷或勞損、腰肌勞損、強直性脊柱炎等。
出自A+醫學百科 「腰痛」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85%B0%E7%97%9B
腱鞘炎 (滑鼠手)
臨床表現
腱鞘有炎症,並出現臨床症状,稱為腱鞘炎。腱鞘就是套在肌腱外面的雙層套管樣密閉的滑膜管,是保護肌腱的滑液鞘。
它分兩層包繞著肌腱,兩層之間一空腔即滑液腔,內有腱鞘滑液。內層與肌腱緊密相貼,外層襯於腱纖維鞘裡面,共同與骨面結合,具有固定、保護和潤滑肌腱,使其免受摩擦或壓迫的作用。
肌腱長期在此過度摩擦,即可發生肌腱和腱鞘的損傷性炎症,引致腫脹,這情況便稱為腱鞘炎。若不治療,便有可能發展成永久性活動不便。
病因
可以是受傷、過份勞損(尤其見於手及手指)、骨關節炎、一些免疫疾病,甚至是感染也有可能引起。一些需要長期重複勞損關節的職業如打字員、器樂演奏家、貨物搬運或需要長時間電腦操作的行業等,都會引發或加重此病。
常見患處有手腕、手指、肩部等位置。女性及糖尿病患者會較易患上這病。病人會感到關節疼痛,晨僵,通常關節晨僵的感覺在起床後最為明顯,而症状並不會隨著活動頻繁而明顯緩解。受影響的關節腫脹,甚至彈響,關節活動障礙。
出自A+醫學百科 「腱鞘炎」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85%B1%E9%9E%98%E7%82%8E
筋膜痛
臨床表現
無論人體的肌源性或腱性筋膜軟組織因靜力、外力受傷,或者因周圍環境、溫度與寒濕的影響,其結締組織病變粘連,產生無菌性炎症,造成缺血缺氧狀態都會直接影響到神經末稍產生疼痛,一旦疼痛和痙攣形成惡性循環,無菌性炎症就會進一步加重,導致局部和周圍組織疼痛加劇。
病因
筋膜與其它軟組織受傷、致病,其主要原因是肌肉組織在運動中超負荷運動,使筋膜出現不同程度的勞損,出現疼痛、酸痛、麻木、腫脹的症状。
勞損的肌肉組織可以通過休息,藉助拮抗肌的收縮,改善供血供氧,促進代謝產物,使排泄得以舒張、松解,達到自我修複目的,但筋膜和腱性組織並不具備這種自我修復功能。所以肌組織動、靜力過度而發生的筋膜損傷,重症必須人為的松解或加入生物氧化機制,才能恢復治癒。寒冷潮濕,也是造成肌筋膜疼痛病的一個重要外因。
體表溫度的下降,寒濕透過皮膚層,使淺筋膜緊縮,侵襲的時間愈長,溫度越低,濕度越高,範圍越大,造成循環不良,供血供氧不足,代謝受阻,致使肌筋膜周圍化學環境變化,炎性化學因子濃度增高,使肌筋膜發生病變。
坐骨神經痛
臨床表現
坐骨神經痛(sciatic)是指多種病因所致的沿坐骨神經通路的病損,腰、臀、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及足外側以疼痛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西醫認為坐骨神經痛是指在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內發生疼痛,為常見的周圍神經疾病。
臨床上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按其受損部位,又可分為根性坐骨神經痛和乾性坐骨神經痛,其中根性疼痛遠較乾性疼痛多見。坐骨神經痛屬於中醫痹證的範疇,中醫稱腰腿痛。
病因
坐骨神經由腰5~骶3神經根組成。按病損部位分根性和乾性坐骨神經痛兩種,前者多見根性坐骨神經痛病變位於椎管內,病因以腰椎間盤突出最多見,其次有椎管內腫瘤、腰椎結核、腰骶神經根炎等。
乾性坐骨神經痛的病變主要是在椎管外坐骨神經行程上,病因有骶骼關節炎、盆腔內腫瘤、妊娠子宮壓迫、臀部外傷、梨狀肌症候群、臀肌注射不當以及糖尿病等。
出自A+醫學百科 「坐骨神經痛」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9D%90%E9%AA%A8%E7%A5%9E%E7%BB%8F%E7%97%9B
其他關節痛症
跌打扭傷、落枕(瞓捩頸)、肩頸背痛、網球肘、彈弓指、膝痛、舊患勞損等等…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
臨床表現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緩慢,隱襲發生,臨床表現多樣、變化多端一種涉及許多系統和臟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於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障礙,產生多種自身抗體。
可累及皮膚、漿膜、關節、腎及中樞神經系統等,並以自身免疫為特徵,患者體內存在多種自身抗體,不僅影響體液免疫,亦影響細胞免疫,補體系統亦有變化。發病機理主要是由於免疫複合物形成。
確切病因不明。病情呈反覆發作與緩解交替過程。本病以青年女性多見。中國患病率高於西方國家,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本病徹底治癒不易,但通過正規治療,大部分患者可以較好控制病情。
紅斑狼瘡主要的臨床特點是兩側面頰有水腫性紅斑,鼻樑上的紅斑常與兩側面頰部紅斑相連,形成一個蝴蝶狀的皮疹。患紅斑狼瘡病人面部的皮疹與狼打架時咬傷的面部疤痕相似,因此這個病被稱之為紅斑狼瘡。"
病因
系統性紅斑狼瘡病因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遺傳因素、感染、激素水平、環境因素、藥物等。
出自A+醫學百科 「系統性紅斑狼瘡」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B3%BB%E7%BB%9F%E6%80%A7%E7%BA%A2%E6%96%91%E7%8B%BC%E7%96%AE
川崎病(MCLS)
臨床表現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也就是皮膚粘膜淋巴結症候群(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變為主要病理特點的急性發熱性出疹性小兒疾病。
病因
臨床表現有發熱、皮疹等,推測與感染有關。一般認為可能是多種病原,包括EB病毒、逆轉錄病毒(retrovirus),或鏈球菌、丙酸桿菌感染。
1986年曾報導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培養上清液中逆轉錄酶活性增高,提示該病可能為逆轉錄病毒引起。但多數研究未獲得一致性結果。
以往也曾提出支原體、立克次體、塵蟎為該病病原,亦未得到證實。也有人考慮環境污染或化學物品過敏可能是致病原因。
出自A+醫學百科 「川崎病」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B7%9D%E5%B4%8E%E7%97%85
佝僂病
臨床表現
佝僂病即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是由於兒童體內維生素D不足使鈣、磷代謝紊亂,產生的一種以骨骼病變為特徵的全身慢性營養性疾病。
典型的表現是生長著的長骨干骺端和骨組織礦化不全,維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礦化不全,則表現為骨質軟化症(Osteomalacia)。
嬰幼兒特別是小嬰兒是高危人群,北方佝僂病患病率高於南方。近年來,隨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國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發病率逐年降低,病情也趨於輕度。
病因
1.圍生期維生素D不足:母親妊娠期,特別是妊娠後期維生素D營養不足,如母親嚴重營養不良、肝腎疾病、慢性腹瀉,以及早產、雙胎均可使嬰兒的體內貯存不足。
2.日照不足:因紫外線不能通過玻璃窗,嬰幼兒被長期過多的留在室內活動,使內源性維生素D生成不足。大城市高大建築可阻擋日光照射,大氣污染如煙霧、塵埃可吸收部分紫外線。氣候的影響,如冬季日照短,紫外線較弱,亦可影響部分內源性維生素D的生成。所以父母應該多樣小孩晒晒太陽,皮膚黝黑點不是什麼問題,缺鈣就不好了。
3.生長速度快,需要增加:如早產及雙胎嬰兒生後生長發育快,需要維生素D多,且體內貯存的維生素D不足。嬰兒早期生長速度較快,也易發生佝僂病。重度營養不良嬰兒生長遲緩,發生佝僂病者不多。
4.食物中補充維生素D不足:因天然食物中含維生素D少,即使純母乳餵養,嬰兒若戶外活動少亦易患佝僂病。這更加強調要小孩曬太陽的好處了。
5.疾病影響:胃腸道或肝膽疾病影響維生素D吸收,如嬰兒肝炎症候群、慢性腹瀉等,肝、腎嚴重損害可致維生素D羥化障礙,1,25-(OH)D3生成不足而引起佝僂病。長期服用抗驚厥藥物可使體內維生素D不足,如苯妥英鈉、苯巴比妥,可刺激肝細胞微粒體的氧化酶系統活性增加,使維生素D和25-(OH)D3加速分解為無活性的代謝產物。糖皮質激素有對抗維生素D對鈣的轉運作用。"
出自A+醫學百科 「佝僂病」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4%BD%9D%E5%81%BB%E7%97%85
丹毒
臨床表現
丹毒(Erysipelas) 是皮膚及其網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發於下肢和面部。其臨床表現為起病急,局部出現界限清楚之片狀紅疹,顏色鮮紅,並稍隆起,壓之褪色。皮膚表面緊張熾熱,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燒灼樣痛。
伴高熱畏寒及頭痛等。丹毒雖以「毒」命名,卻並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真皮炎症。丹毒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並適當隔離。如病在下肢,則應臥床,抬高患肢。
病因
丹毒的病原菌為A族B型溶血性鏈球菌,偶有C型或c型鏈球菌所致。多由皮膚或黏膜的破損處而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故鼻部炎症、摳鼻、掏耳、足癬等因素常成為丹毒的誘因,病原茵可潛伏於淋巴管內引起複發。
其他如營養不良、過分酗酒、丙種球蛋白缺陷及腎性水腫等皆可為丹毒的促發因素。
出自A+醫學百科 「丹毒」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4%B8%B9%E6%AF%92
癭病
臨床表現
癭病以頸前喉結兩旁結塊腫大為臨床特徵,可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初作可如櫻桃或指頭大小,一般生長緩慢。病早期出現眼突者,證屬肝火痰氣凝結,應治以化痰散結,清肝明目。後期出現眼突者,為脈絡。
甲狀腺澀滯,瘀血內阻所致,應治以活血散瘀,益氣養陰。醫學的許多消癭散結的藥物,如四海舒郁丸中的海帶、海藻、海螵蛸、海蛤殼等藥物的含碘量都較高,臨證時須注意,若患者確系碘缺乏引起的單純性甲狀腺腫大,此類藥物可以大量使用,若屬甲狀腺功能亢進之症,則使用時需慎重。"
病因
1.氣滯、痰凝、血瘀壅結頸前是癭病的基本病機,初期多為氣機郁滯,津凝痰聚,痰氣搏結頸前所致,日久引起血脈瘀阻,氣、痰、瘀三者合而為患。
2.本病的病變部位主要在肝脾,與心有關。
3.癭病的病理性質以實證居多,久病由實致虛,可見氣虛、陰虛等虛候或虛實夾雜之候。
4.病機轉化:在本病的病變過程中,常發生病機轉化。
出自A+醫學百科 「癭病」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98%BF%E7%97%85
外癰
臨床表現
外癰,病名。發於體表的癰腫,與發於臟腑之內癰相對而言者。見《外科精義》卷上。該癰之初起,多於局部見紅腫熱痛而無頭,腫脹之界限分明,根盤收束,多有易腫、易膿、易潰、易斂之特點。
病因
重者伴有全身症状:身寒熱、口渴、舌苔黃、脈數等。
出自A+醫學百科 「外癰」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A4%96%E7%97%88
糖尿病
臨床表現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組因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以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質、脂肪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症候群,其中一高血糖為主要標誌。
糖尿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下降(「三多一少」),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正常的尿液中不應含有葡萄糖)等。糖尿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可引起身體多系統的損害。
部分患者需要終身胰島素治療,很多患者擔心胰島素會跟吸毒一樣上癮,這種擔心是毫無必要的,患者應該充分相信醫生,相信胰島素,才可能更好地控制糖尿病。
病因
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為特徵的疾病。又稱消癉、肺消、消中。消渴病變髒腑在肺胃腎。燥熱傷肺,則治節失職,肺不布津;燥熱傷胃,則胃火熾盛,消谷善飢;燥熱傷腎,則腎失固攝,精微下注。凡飲食不節,過食肥甘,或情志失調,氣鬱化火,或勞欲過度,耗傷腎陰,均可誘發該病。
出自A+醫學百科 「糖尿病」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B3%96%E5%B0%BF%E7%97%85
癌症
臨床表現
癌症是由於機體細胞失去正常調控, 過度增殖而引起的疾病。過度增殖的細胞稱癌細胞,癌細胞常可侵犯周圍組織(浸潤,invasion), 甚至可經體內循環系統和/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分(癌症轉移)。值得注意的是,惡性腫瘤包括癌及肉瘤。一般人所說的癌症其實指的是惡性腫瘤,而不是單純的癌
病因
引起基因突變的物質被稱為致癌物質,又以其造成基因損傷的方式可分為化學性致癌物與物理性致癌物。
例如接觸放射性物質,或是一些環境因子,例如,香煙、輻射、酒精。還有一些病毒可將本身的基因插入細胞的基因里中,激活癌基因。但突變也會自然產生,所以即使避免接觸上述的致癌因子,仍然無法完全預防癌症的產生。發生在生殖細胞的突變有可能傳至下一代。
現知有1000多種化學物質具致癌作用,如黃曲霉素可致肝癌,香煙的燃燒物可致肺癌,亞硝胺可致食道癌。物理致癌因素中,放射線可致白血病,過強紫外照射和局部慢性刺激可致皮膚癌。
病毒、寄生蟲感染等生物因素可能與鼻咽癌、肝癌有一定關係。家族遺傳、免疫水平、精神刺激、營養狀態以及內分泌活動等因素亦對腫瘤的發生起重要作用。尤其是精神因素與癌症的聯繫近來倍受重視。
出自A+醫學百科 「癌症」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99%8C%E7%97%87

中風
臨床表現
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突然發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強言塞、智力障礙為主要特徵。腦中風包括缺血性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塞、腦栓塞)、出血性中風(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高血壓腦病和血管性癡呆四大類。
病因
本病多發於中老年人。人至中年,由壯漸衰,氣血虧虛,心、肝、腎三髒陰陽失調,加之憂思惱怒,或飲酒飽食,或房室勞累,或外邪侵襲等誘因,以致氣血運行受阻,肌膚筋脈失於濡養;或陰虧於下,肝陽暴張,陽化風動,血隨氣逆,挾痰挾火,橫竄經隧,矇蔽清竅,而形成上實下虛,陰陽互不維繫的危急證候。
出自A+醫學百科 「中風」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4%B8%AD%E9%A3%8E
面癱
臨床表現
面癱(facial paralysis),一側面部肌肉麻木、口眼歪斜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俗稱歪嘴症。多由正氣不足、風寒痰濁侵襲於面部絡脈所致。部分患者愈後可複發。
病因
面癱起病急,多突然發生,伴見惡風寒,肌肉、關節酸痛,耳下壓痛,脈浮,苔薄白等表現。而腦卒中所致的面癱常局限於顏面下部,並伴有上、下肢無力。其他引起面癱的疾病很少見,常緩慢起病,它們有:腦腫瘤壓迫、病毒感染(如單純皰疹病毒,拉姆賽.亨特症候群)、中耳乳突感染、萊姆病、顱底畸形等。
出自A+醫學百科 「面癱」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9%9D%A2%E7%98%AB
頭痛
臨床表現
頭痛通常是指局限於頭顱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輪上緣和枕外隆突連線以上部位的疼痛,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臨床症状之一。是因頭頸部痛覺末梢感受器受到刺激產生異常的神經衝動傳達到腦部所致
病因
病因較複雜,可由顱內病變,顱外頭頸部病變,頭頸部以外軀體疾病及神經官能症、精神病引起。一般來說,輕微至疲勞、感冒都可能會引起頭痛,嚴重的有可能是偏頭痛或腦腫瘤所引起的。
出自A+醫學百科 「頭痛」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A4%B4%E7%97%9B
眩暈
臨床表現
眩暈是對自身平衡覺和空間位象覺的自我感知錯誤,感受自身或外界物體的運動性幻覺,如旋轉、升降和傾斜等,為臨床上的常見症状之一
病因
根據病因、症状之不同,分為風暈、濕暈、痰暈、中暑眩暈、燥火眩暈、氣鬱眩暈、肝火眩暈、虛暈等條,辨證治療詳見各條。本證見於周圍性及中樞性眩暈、耳源性眩暈、顱內血管性病變、藥物中毒及暈動病等。
出自A+醫學百科 「眩暈」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9C%A9%E6%99%95
耳鳴、耳聾
臨床表現
耳鳴是指人們在沒有任何外界刺激條件下所產生的異常聲音感覺。如感覺耳內有蟬鳴聲、嗡嗡聲、嘶嘶聲、滋滋聲等單調或混雜的響聲,實際上周圍環境中並無相應的聲音,也就是說耳鳴只是一種主觀感覺。耳鳴可以短暫或持續性存在.嚴重的耳鳴可以擾得人一刻不得安寧,令人十分緊張。如果是短暫性忽來忽去的耳鳴,一般是生理現象,不必過分緊張,可聽之任之。如果是持續性耳鳴,尤其是伴有耳聾、眩暈、頭痛等其他症状,則要提高警惕,儘早就醫。
病因
耳鳴的病因比較複雜,一般可分為兩大類:
①耳源性疾病(即與耳部疾病相關).往往伴有聽力下降,如由耳毒性藥物中毒、病毒感染、內耳供血不足等引起。
②非耳源性疾病,這類病人除了有耳鳴外,常伴有相應疾病的其他症状,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病、糖尿病、腦外傷等。
出自A+醫學百科 「耳鳴」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80%B3%E9%B8%A3
心悸
臨床表現
心悸(palpitation)是由於人們主觀感覺上對心臟跳動的一種不舒服的感覺,有時病人描述為心累、心慌等,健康人一般僅在劇烈運動、精神高度緊張或高度興奮時才會感到心悸,屬於正常情況。而在某些病理情況,比如心率過快、過慢以及有過早搏動,患者主要症状即為心悸。
少數情況下,比如心臟神經官能症或過度焦慮的患者,雖然沒有心律失常或器質性心臟病,但由於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心跳有力,患者也常以心悸而就診。導致心悸的原因非常多,下面我們做一簡要概述。
病因
病因及發病機制分別有心室肥大、引起心排血量增加的其他病變、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心律不齊以及心臟神經官能症。
出自A+醫學百科 「心悸」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BF%83%E6%82%B8
感冒
臨床表現
感冒(common cold)是中醫詞語,西醫可稱為急性鼻炎,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個類型,是一種輕微的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常見病。症状有打噴嚏、抽鼻涕、流鼻水、鼻塞、喉部痕癢、痛或有痰、咳嗽、頭痛及乏力。如無併發症,感冒一般經3~7天痊癒,少數人可能有繼發性細菌感染。感冒與某些傳染病早期症状相似,臨床應加以鑒別。
病因
常由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特別是鼻病毒和某些埃可病毒(腸道病毒的一種)及柯薩奇病毒(腸道病毒的一種)引起。少量由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引起。
可以引起感冒的病毒數量超過100種,大多數的感冒在痊癒之前來不及精確的判斷是那一個病毒種致病的。感冒的危險因素包括季節變化、人群擁擠的環境、久坐的生活方式、年齡、吸煙、營養不良、應激、過度疲勞、失眠、免疫力低下等。
出自A+醫學百科 「感冒」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6%84%9F%E5%86%92
泄瀉
臨床表現
腹瀉(diarrhea, 俗稱拉肚子,中醫稱之為泄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帶有黏液,膿血或未消化的食物。腹瀉是一種消化道疾病症狀。
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症状。腹瀉分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兩類。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複發性腹瀉。腹瀉可直接引起脫水、營養不良等,具體表現為皮膚乾燥、眼球下陷、舌乾燥、皮膚皺褶。
病因
由外感六淫,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情志失調,以致脾胃運化失常,或元氣不足,脾腎虛衰所致。根據病因、症候的不同,分為風泄、寒泄、暑泄、濕泄、熱泄、傷食泄、溢飲滑泄、酒泄、七情瀉、積瘀泄、虛泄、五更泄、滑泄、溏泄、飧泄、直腸泄、大腸泄等,詳見各條。
出自A+醫學百科 「腹瀉」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85%B9%E6%B3%BB
其他內科疾病
哮喘、過敏性鼻炎、鼻血、慢性咽炎、慢性口腔炎、氣管敏感、胸痛、脇痛、慢性肝炎、黃疸、膽石、嘔吐、胃脹痛、胃酸倒流、胃氣上逆、腹痛、急性腸胃炎、腸易激綜合症、便秘、痔瘡、水腫、痺症、高血壓、心绞痛、失眠、嗜睡、汗證、抑鬱症、甲狀腺功能異常、糖尿病、慢性腎病、前列線腫大、眼乾症、調理身體等等…

小兒咳嗽
臨床表現
咳嗽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呼吸反射動作。小兒身體狀況特殊,故小兒咳嗽也需要謹慎對待。咳嗽的產生,是由於當異物、刺激性氣體、呼吸道內分泌物等刺激呼吸道粘膜里的感受器時,衝動通過傳入神經纖維傳到延髓咳嗽中樞,引起咳嗽。
病因
一、上呼吸道感染引發的咳嗽症状:多為一聲聲刺激性咳嗽,好似咽喉瘙癢,無痰;不分白天黑夜,不伴隨氣喘或急促的呼吸。寶寶嗜睡,流鼻涕,有時可伴隨發熱,體溫不超過38℃;精神差,食欲不振,出汗退熱後,症状消失,咳嗽仍持續3-5日。止咳:上呼吸道感染時小兒的鼻腔黏膜已發炎,如再吸入乾燥空氣將會使鼻腔更為不適,並還會加重咳嗽。因此,要保持房間空氣濕潤,可以使用加濕器、掛濕毛巾、用水拖地板或在房間里放一盆清水等方法增加空氣濕度。如果孩子的咳嗽和鼻塞症状持續一周仍未見好轉,應該儘快帶孩子看醫生。
二、支氣管炎引發的咳嗽 症状:支氣管炎通常在感冒後接著發生,由細菌感染導致。咳嗽有痰、有時劇烈咳嗽,一般在夜間咳嗽次數較多並發出咳喘聲。咳嗽最厲害的時間是孩子入睡後的兩個小時,或凌晨6點左右。止咳:應去醫院治療,服用醫生開具的小兒止咳類藥物,孩子不能吃太甜或太鹹的食物,否則會加劇夜間咳嗽。
三、咽喉炎引起的咳嗽 症状:聲音嘶啞,有膿痰,咳出的少,多數被咽下。較大的寶寶會訴咽喉疼痛,不會表述的寶寶常表現為煩躁、拒哺,咳嗽時發出「空、空」的聲音。止咳:這種情況下家長不可自行在家解決,應及時就醫,請醫生明確診斷後對症治療。
四、過敏性咳嗽症状:持續或反覆發作性的劇烈咳嗽,多呈陣發性發作,晨起較為明顯,寶寶活動或哭鬧時咳嗽加重,孩子遇到冷空氣時愛打噴嚏、咳嗽,但痰很少。夜間咳嗽比白天嚴重,咳嗽時間長久,通常會持續3個月,以花粉季節較多。止咳:注意平時盡量不要讓孩子感冒,應到醫院向醫生諮詢。對家族有哮喘及其他過敏性病史的寶寶,咳嗽應格外注意,及早就醫診治,明確診斷,積極治療,阻止發展成哮喘。
五、吸入異物引發嗆咳 症状:如果小兒先前並沒有咳嗽、流涕、打噴嚏或發燒等症状,突然出現劇烈嗆咳,同時出現呼吸困難,臉色不好,特別是較小的孩子,有可能是在大人不注意時將某種異物放進了嘴裡,不小心誤入咽喉或氣管。止咳:吸入異物後父母要鼓勵小兒咳嗽,千萬別用手在其嘴裡亂摳,以防異物越摳越深,以致把氣道完全堵死。如果沒有咳出東西,小兒反覆咳嗽或氣喘,說明異物已到達下呼吸道,應立即送小兒去醫院及時取出異物。
出自A+醫學百科 「小兒咳嗽」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B0%8F%E5%84%BF%E5%92%B3%E5%97%BD
驚風
臨床表現
驚風(infantile convulsion),以急性發作性頻繁的四肢抽搐、眼球上翻、斜視、牙關緊閉、痰壅氣促,伴有暫時意識不清為臨床特徵的兒科急證。多由高熱或驚嚇所引起。又稱急驚風。相當於西醫的驚厥。可見於任何季節,多見1~5歲的嬰幼兒,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常有陽性家族史。
病因
小兒為稚陽之體,脾常不足,肝常有餘,外感風寒、風熱諸邪,熱變最速,化火生風,煉液成痰,閉塞清竅,而神昏抽搐之證遂作。亦有因積滯在里,生熱生痰,復感外邪而致病者。因暴受驚恐而抽搐者,多不發熱,唯驚惕不安,肢端發涼,睡中驚啼而已。慢驚風則多由脾胃虛寒,土敗木賊,或津血虧損,筋脈失養而致。
出自A+醫學百科 「驚風」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6%83%8A%E9%A3%8E
兒童多動症
臨床表現
注意缺陷障礙(attention deficiency disorder,A.D.D.)又稱兒童多動症(hyperkinetic syndrome of childhood)、小兒注意缺陷障礙、輕微腦功能障礙症候群(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MBD)、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或腦功能輕微失調症候群, 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為異常疾病. 這類患兒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但學習、行為及情緒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暫,活動過多,情緒易衝動,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在家庭及學校均難與人相處,日常生活中常常使家長和教師感到沒有辦法。
病因
"小兒多動症是多病因引起的多重障礙的一種綜合徵,和遺傳、神經、生物及社會、心理等多種因素有關。目前認為病因複雜,具有個體差異,具體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有以下的原因:1、遺傳因素,遺傳因素是多動症發病的主要原因,遺傳度高達80%。2、神經、生物因素,在大腦的發育過程中,額葉進化成熟最遲,最易受損,有人認為多動症與大腦額葉發育遲緩有關。3、社會、心理因素,如單親家庭、父母患有精神或行為問題、父母離異、家庭氛圍緊張等,孩子多動症的發病例會明顯增高。另外,如果有多動症,要注意孩子是否有過敏性疾病,如濕疹、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寶寶也可能合併有多動的情況,要注意進行鑑別、進行診斷、給予治療。"
出自A+醫學百科 「腰痛」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85%B0%E7%97%9B
其他兒科疾病
小兒感冒發熱、氣管敏感、哮喘、過敏性鼻炎、風疹皮炎、消化不良、飲食積滯、便秘、肚痛肚瀉、厭食、發育遲緩瘦弱等等…




月經病
臨床表現
月經病,病名。是指月經周期、經期、經量的異常或伴經色、經質的異常;月經的非生理性停閉;或多次伴隨月經周期,或於絕經前後所出現的有關症状為特徵的一類疾病。
以月經周期異常為主的病有月經先期、月經後期、月經先後不定期;以經期異常為主的病有經期延長;以經量異常為主的病有月經過多,月經過少、月經時多時少;經色異常的有經來色淡、經來色紫、經來如黃泥水、月經來如膽水等;經質異常的如經來成塊、經來如牛膜片等;非生理性停經的有經閉;伴隨月經周期前後出現的病症有痛經、崩漏、逆經、經行吐衄、經行便血、經行身痛、經行發熱、經行泄瀉、經來浮腫等;絕經前後出現的病症有絕經前後諸症,年未老經水斷、年老經水復行、經斷復來等。詳見各有關條。
病因
月經病的病因包括神經或內分泌功能失調、器質性病變或者藥物因素等。
神經或內分泌功能失調,一般是下丘腦-垂體-卵巢軸的功能不穩定或缺陷導致。
器質性病變或者藥物因素,包括生殖器官局部炎症、腫瘤或發育異常等。
另外甲狀腺、腎上腺皮質功能異常、使用治療精神病的藥物等也會導致月經病
出自A+醫學百科 「月經病」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6%9C%88%E7%BB%8F%E7%97%85
帶下病
臨床表現
帶下病是指帶下的期、量、色、質、氣味發生異常,並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為特徵的疾病。
病因
本病發生的病因病機主要是臟腑功能失常,濕從內生;或下陰直接感染濕毒蟲邪,致使濕邪損傷任帶,使任脈不固,帶脈失約,帶濁下注胞中,流溢於陰竅,發為帶下病。
帶下病的辨證有虛實之分。
臨床以實證較多,尤其合併陰癢者更為多見。一般帶下量多、色白,質清無臭者,屬虛;帶下量多,色、質異常有臭者,屬實。"
出自A+醫學百科 「帶下病」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B8%A6%E4%B8%8B%E7%97%85
遺尿
臨床表現
遺尿包括兩種情況,一則指遺尿病,即俗稱的尿床;二則指遺尿症,即不僅是將尿液排泄在床上,同時也在非睡眠狀態或清醒時將尿液排泄在衣物或其它不宜排放的地方。
從病理角度看,前者多為神經功能不協調所致,多為單純性持續性,即除尿床外無其它伴隨症状。
後者多為器質性病變,諸如神經系統的損害、相關器官的佔位性病變,多為伴隨性和一過性,即除尿床外還有其它更明顯的病理表現,可隨其它病變好轉而好轉。探討的是單純而無器質性病變的遺尿病尿床。
病因
女性出現遺尿則可能的原因:1、壓力性尿失禁,常常見於多次生育後的女性或者曾有過盆底手術,比如子宮切除、直腸切除等手術病史的女性,或者年齡較高的女性,一般年齡50周歲以後比較容易出現,這是因為盆底臟器鬆弛所致,當多次生育或者手術等病史都會導致盆底肌發生鬆弛或者撕裂,造成膀胱尿道下移就會出現尿道閉合壓力下降,當腹部用力時,比如咳嗽或者大笑、大聲說話、快速跑動等就會發生尿液不自主溢出的情況,需要進行盆底肌的相關功能檢查來進一步明確。
2、存在慢性尿瀦留,對於存在有2型糖尿病的患者或者腦血管病變的患者都可能造成膀胱逼尿肌收縮無力,膀胱內殘餘尿就會比較多,當殘餘尿累積達到一定量時就可以出現充盈性尿失禁。
出自A+醫學百科 「遺尿」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9%81%97%E5%B0%BF
不孕症
臨床表現
不孕(infertility),育齡婦女有正常性生活又未避孕,同居2年仍未能受孕的現象。不育(steriliy)指有過妊娠,但未得活嬰者,包括流產、早產或死產。不孕與不育兩詞常混淆不清,一般認為不育似乎更嚴重一些。
不孕在臨床又可分為原發性不孕(婚後從未有過妊娠)、繼發性不孕(指婚後曾有過妊娠者)。
病因
不孕症的原因在女方者約佔45%。
①影響卵子發育 :下丘腦-垂體-卵巢軸功能紊亂,影響卵子成熟或干擾卵子排出;先天性卵巢發育不全,手術切除卵巢或外界環境改變和精神情緒影響等,都可以影響排卵。
②影響卵子、精子或受精卵的輸送:卵子排出後進入輸卵管,精子射入陰道後也要經子宮腔、輸卵管方與卵子相遇,受精卵也經輸卵管進入子宮腔。
出自A+醫學百科 「不孕症」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4%B8%8D%E5%AD%95%E7%97%87
妊娠病
臨床表現
妊娠期間發生與妊娠有關的疾病,稱為妊娠病,也叫胎前病。
西醫臨床上並沒有妊娠病這一說法,一般是指妊娠期糖尿病、子癇、葡萄糖、子宮絨毛膜癌等一系列疾病的民間統稱。
上述疾病不但可影響孕婦健康,還可妨礙胎兒正常發育,甚至造成流產、死胎等,因此須注意日常預防及發病後的調治。
病因
本病發生的病因病機主要是臟腑功能失常,濕從內生;或下陰直接感染濕毒蟲邪,致使濕邪損傷任帶,使任脈不固,帶脈失約,帶濁下注胞中,流溢於陰竅,發為帶下病。
帶下病的辨證有虛實之分。
臨床以實證較多,尤其合併陰癢者更為多見。一般帶下量多、色白,質清無臭者,屬虛;帶下量多,色、質異常有臭者,屬實。
出自A+醫學百科
產後病
臨床表現
產後病,是指胎兒娩出後至產褥期間所發生的與分娩有關的疾病,俗稱“月子病”。
常見的產後病有子宮復舊不良、產後出血、產後發熱、產褥感染、產後盜汗、產後頭痛、身痛、產後關節痛、產後尿頻、產後尿瀦留、產後尿失禁、乳汁淤積、急性乳腺炎、少乳、產後抑鬱等。
病因
產後子宮脫垂,婦女分娩時用力不當,如有的產婦子宮口尚未全開,即過早屏氣使勁,產後又未能及時修復,導致子宮的支持組織鬆弛或撕裂,產後經常仰臥或過早活動,長時間蹲位、立位等。
出自A+醫學百科
更年期症候群
臨床表現
女性更年期症候群(climacteric syndrome)是女性在更年期由於生理和心理改變而出現的一系列臨床症状。更年期症候群是由雌激素水平下降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更年期婦女,由於卵巢功能減退,垂體功能亢進,分泌過多的促性腺激素,引起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從而出現一系列程度不同的症状,如月經變化、面色潮紅、心悸、失眠、乏力、抑鬱、多慮、情緒不穩定,易激動,注意力難於集中等。」
大多數婦女由於卵巢功能減退比較緩慢,機體自身調節和代償足以適應這種變化,或僅有輕微症状。本病屬於中醫學的「絕經前後諸證」的範疇。
中醫認為更年期症候群是腎氣不足,天癸衰少,以至陰陽平衡失調造成。因此在治療時,以補腎氣、調整陰陽為主要方法。
病因
更年期綜合徵病因最主要是:
1、內分泌原因,因為更年期卵巢功能消失,即生殖功能和內分泌功能,卵巢一旦沒有功能以後就不會分泌女性激素。
女性激素對女性非常重要,所以一旦失去女性激素以後,會引起女性體內神經內分泌調節失常,所以這是最主要因素;
2、神經遞質的問題,神經遞質問題是非常複雜的問題,現在還有很多未知;
3、遺傳因素。當然最主要的是內分泌問題,比如女性因卵巢癌必須要切除卵巢,即使很年輕,如果把卵巢切除會出現嚴重更年期綜合徵。
但這時如果將激素及時補上以後,這些症狀就會消失,所以內分泌失調是最主要的病因。
出自A+醫學百科 「更年期」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6%9B%B4%E5%B9%B4%E6%9C%9F 轉載請保留此連結
其他婦科雜症
子宮肌瘤、多嚢卵巢症、盆腔炎、子宮頸炎、陰道炎、陰癢、乳腺增生、乳腺炎、乳癌、女子不孕等等…

濕疹
臨床表現
在早期或急性階段,患處有成片的紅斑,密集或疏散的小丘疹,或是肉眼難見的水皰,嚴重時有大片滲液及糜爛;
在亞急性狀態,滲液減少及結痂,患處由鮮紅變暗紅,沒有大片的糜爛;
在慢性狀態,滲液更少或完全乾燥而結痂,往往和鱗屑混合而成鱗屑痂,患處顏色更暗或是發十色素沉著,有時色素減少,在皮紋尤其運動程度較大的部位容易發生裂口,長期摩擦搔抓能引起顯著的苔蘚樣化,和神經性皮炎(慢性單純苔蘚)不易區別。
濕疹常有多種形態,容易減輕、加重或複發,邊界一般不太清楚。皮疹容易發生於兩側並或多或少的對稱,根據急性或慢性程度而有紅斑、丘疹、水皰、糜爛、鱗屑、痂、色素增加或減少、皸裂或苔蘚樣化等不同的表現,其中數種表現往往混雜在一起,有時先後發生。如有繼發性感染,還可有膿皰等皮損。
病因
濕疹的發病是多種因素互相作用所致。
出自A+醫學百科 「濕疹」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6%B9%BF%E7%96%B9
皮膚瘙癢
臨床表現
皮膚瘙癢常為皮膚疾病的主要症状,有時可並有出疹、抓痕、血痂、苔蘚樣變及色素沉著。皮膚瘙癢是皮炎、濕疹、蕁麻疹、接觸性皮炎、結節性痒疹、皮膚乾燥症、淺部真菌感染、銀屑病和特應性皮炎等皮膚疾病最常見的臨床表現
病因
病因非常繁多,下列列舉較為常見的一些病因。如寄生蟲感染、炎症、感染、腫瘤性疾病、遺傳性疾病、其他
出自A+醫學百科 「皮膚瘙癢」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9A%AE%E8%82%A4%E7%98%99%E7%97%92
蕁麻疹
臨床表現
蕁麻疹(Urticaria)俗稱風團、風疹塊(與風疹名稱相似,但卻非同一疾病)。蕁麻疹是皮膚黏膜較為常見的過敏性疾病,主要是皮膚黏膜暫時性血管通透性增加而發生的局限性水腫,即風團。
風團可以伴有明顯的劇烈瘙癢和搔抓。此病的皮疹表現就像人接觸了植物蕁麻(Nettle),所導致的皮膚損害相似,故稱其為蕁麻疹。蕁麻疹的發生沒有明顯的種族及性別差異,各年齡階段均可發生。
病因
常見的導致蕁麻疹發生的病因有如下:食物以魚、蝦、蟹、蛋類最常見。
其次某種香料調味品亦可引起。藥物青黴素、磺胺類、痢特靈、血清疫苗等,常通過免疫機制引發蕁麻疹。而阿司匹林、嗎啡、阿托品、維生素B1等藥物為組胺釋放物,能直接使肥大細胞釋放組織胺引發蕁麻疹。
感染包括病毒(如上感病毒、肝炎病毒)、細菌(如金葡萄)、真菌和寄生蟲(如蛔蟲等)。動植物如昆蟲叮咬或吸入花粉、羽毛、皮屑等。物理因素如冷熱、日光、摩擦和壓力等都可引起。
此外,胃腸疾病,代謝障礙,內分泌障礙和精神因素亦可引起。
出自A+醫學百科 「蕁麻疹」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8D%A8%E9%BA%BB%E7%96%B9
神經性皮炎(牛皮癬)
臨床表現
神經性皮炎(牛皮癬)又稱慢性單純性苔蘚。是以陣發性皮膚瘙癢和皮膚苔蘚化為特徵的慢性皮膚病。為常見多發性皮膚病,多見於青年和成年人,兒童一般不發病。夏季多發或季節性不明顯。
病因
1.精神因素:目前認為是發生本病的主要誘因,情緒波動、精神過度緊張、焦慮不安、生活環境突然變化等均可使病情加重和反覆。
2.胃腸道功能障礙、內分泌系統功能異常、體內慢性病灶感染而致敏,也可能成為致病因素。
3.局部刺激:如衣領過硬而引起的摩擦,化學物質刺激、昆蟲叮咬、陽光照射、搔抓等,均可誘發本病的發生。
出自A+醫學百科 「神經性皮炎」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A5%9E%E7%BB%8F%E6%80%A7%E7%9A%AE%E7%82%8E
痤瘡
臨床表現
痤瘡,是一種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具有一定的損容性。
以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囊腫、瘢痕為特徵。各年齡階段人群均可發生,但以青少年發病率最高。青少年出現的痤瘡,一般情況是尋常痤瘡(見分類中介紹),又俗稱青春痘,有些人也把痤瘡稱為粉刺,其實這是不正確的,因為粉刺只是痤瘡的一個表現而已,痤瘡還可以表現為丘疹、膿皰、結節、囊腫、瘢痕等。
病因
肌膚在雄性激素的旺盛刺激下,皮脂腺會分泌大量皮脂。當皮脂腺分泌物跟皮膚死皮細胞混合就會堵塞住毛孔。油脂就無法正常排出, 並在此積聚。
而毛囊中的厭氧性痤瘡丙酸桿菌、葡萄球菌等微生物也在此時會滋生,引起炎症,從而出現紅腫等現象。
出自A+醫學百科 「痤瘡」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97%A4%E7%96%AE
帶狀皰疹 (生蛇)
臨床表現
帶狀皰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膚病,中醫稱為纏腰火龍、纏腰火丹、纏腰蛇丹。
民間俗稱蜘蛛瘡,亦名蛇串瘡、火帶瘡、蛇纏瘡、蛇丹等。發病前局部皮膚往往先有感覺過敏或神經痛,伴有輕度發熱、全身不適、食欲不振等前驅症状,亦可無前驅症状而突然發病。
患部先發生潮紅斑,繼而其上出現多數成群簇集的粟粒至綠豆大的丘皰疹,迅速變為水皰,水皰透明澄清,皰壁緊張發亮,皰周有紅暈。數群水皰常沿皮神經排列呈帶狀,各群水皰間皮膚正常。
10餘日後水皰吸收乾涸、結痂。愈後留有暫時性淡紅色斑或色素沉著,不留疤痕。亦可因皰膜破潰形成糜爛,甚至壞死或繼發化膿感染。全病程約2~3周。
西醫學對帶狀皰疹的治療原則為抗病毒、消炎止痛和防止繼發感染。
病因
產後子宮脫垂,婦女分娩時用力不當,如有的產婦子宮口尚未全開,即過早屏氣使勁,產後又未能及時修復,導致子宮的支持組織鬆弛或撕裂,產後經常仰臥或過早活動,長時間蹲位、立位等。
出自A+醫學百科 「帶狀皰疹」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B8%A6%E7%8A%B6%E7%96%B1%E7%96%B9
其他皮膚疾病
過敏性皮炎、白蝕、主婦手、汗疱疹、斑禿及無名腫毒等等…

系統性紅斑狼瘡(SLE)
臨床表現
系統性紅斑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發病緩慢,隱襲發生,臨床表現多樣、變化多端一種涉及許多系統和臟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於細胞和體液免疫功能障礙,產生多種自身抗體。
可累及皮膚、漿膜、關節、腎及中樞神經系統等,並以自身免疫為特徵,患者體內存在多種自身抗體,不僅影響體液免疫,亦影響細胞免疫,補體系統亦有變化。發病機理主要是由於免疫複合物形成。
確切病因不明。病情呈反覆發作與緩解交替過程。本病以青年女性多見。中國患病率高於西方國家,可能與遺傳因素有關。本病徹底治癒不易,但通過正規治療,大部分患者可以較好控制病情。
紅斑狼瘡主要的臨床特點是兩側面頰有水腫性紅斑,鼻樑上的紅斑常與兩側面頰部紅斑相連,形成一個蝴蝶狀的皮疹。患紅斑狼瘡病人面部的皮疹與狼打架時咬傷的面部疤痕相似,因此這個病被稱之為紅斑狼瘡。"
病因
系統性紅斑狼瘡病因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包括遺傳因素、感染、激素水平、環境因素、藥物等。
出自A+醫學百科 「系統性紅斑狼瘡」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B3%BB%E7%BB%9F%E6%80%A7%E7%BA%A2%E6%96%91%E7%8B%BC%E7%96%AE
川崎病(MCLS)
臨床表現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也就是皮膚粘膜淋巴結症候群(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是一種以全身血管炎變為主要病理特點的急性發熱性出疹性小兒疾病。
病因
臨床表現有發熱、皮疹等,推測與感染有關。一般認為可能是多種病原,包括EB病毒、逆轉錄病毒(retrovirus),或鏈球菌、丙酸桿菌感染。
1986年曾報導患者外周血淋巴細胞培養上清液中逆轉錄酶活性增高,提示該病可能為逆轉錄病毒引起。但多數研究未獲得一致性結果。
以往也曾提出支原體、立克次體、塵蟎為該病病原,亦未得到證實。也有人考慮環境污染或化學物品過敏可能是致病原因。
出自A+醫學百科 「川崎病」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B7%9D%E5%B4%8E%E7%97%85
佝僂病
臨床表現
佝僂病即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佝僂病(rickets of vitamin D deficiency)是由於兒童體內維生素D不足使鈣、磷代謝紊亂,產生的一種以骨骼病變為特徵的全身慢性營養性疾病。
典型的表現是生長著的長骨干骺端和骨組織礦化不全,維生素D不足使成熟骨礦化不全,則表現為骨質軟化症(Osteomalacia)。
嬰幼兒特別是小嬰兒是高危人群,北方佝僂病患病率高於南方。近年來,隨社會經濟文化水平的提高,我國營養性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發病率逐年降低,病情也趨於輕度。
病因
1.圍生期維生素D不足:母親妊娠期,特別是妊娠後期維生素D營養不足,如母親嚴重營養不良、肝腎疾病、慢性腹瀉,以及早產、雙胎均可使嬰兒的體內貯存不足。
2.日照不足:因紫外線不能通過玻璃窗,嬰幼兒被長期過多的留在室內活動,使內源性維生素D生成不足。大城市高大建築可阻擋日光照射,大氣污染如煙霧、塵埃可吸收部分紫外線。氣候的影響,如冬季日照短,紫外線較弱,亦可影響部分內源性維生素D的生成。所以父母應該多樣小孩晒晒太陽,皮膚黝黑點不是什麼問題,缺鈣就不好了。
3.生長速度快,需要增加:如早產及雙胎嬰兒生後生長發育快,需要維生素D多,且體內貯存的維生素D不足。嬰兒早期生長速度較快,也易發生佝僂病。重度營養不良嬰兒生長遲緩,發生佝僂病者不多。
4.食物中補充維生素D不足:因天然食物中含維生素D少,即使純母乳餵養,嬰兒若戶外活動少亦易患佝僂病。這更加強調要小孩曬太陽的好處了。
5.疾病影響:胃腸道或肝膽疾病影響維生素D吸收,如嬰兒肝炎症候群、慢性腹瀉等,肝、腎嚴重損害可致維生素D羥化障礙,1,25-(OH)D3生成不足而引起佝僂病。長期服用抗驚厥藥物可使體內維生素D不足,如苯妥英鈉、苯巴比妥,可刺激肝細胞微粒體的氧化酶系統活性增加,使維生素D和25-(OH)D3加速分解為無活性的代謝產物。糖皮質激素有對抗維生素D對鈣的轉運作用。"
出自A+醫學百科 「佝僂病」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4%BD%9D%E5%81%BB%E7%97%85
丹毒
臨床表現
丹毒(Erysipelas) 是皮膚及其網狀淋巴管的急性炎症。好發於下肢和面部。其臨床表現為起病急,局部出現界限清楚之片狀紅疹,顏色鮮紅,並稍隆起,壓之褪色。皮膚表面緊張熾熱,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燒灼樣痛。
伴高熱畏寒及頭痛等。丹毒雖以「毒」命名,卻並不是病毒感染引起的,而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真皮炎症。丹毒患者應注意休息,避免過度勞累,並適當隔離。如病在下肢,則應臥床,抬高患肢。
病因
丹毒的病原菌為A族B型溶血性鏈球菌,偶有C型或c型鏈球菌所致。多由皮膚或黏膜的破損處而侵入,也可由血行感染,故鼻部炎症、摳鼻、掏耳、足癬等因素常成為丹毒的誘因,病原茵可潛伏於淋巴管內引起複發。
其他如營養不良、過分酗酒、丙種球蛋白缺陷及腎性水腫等皆可為丹毒的促發因素。
出自A+醫學百科 「丹毒」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4%B8%B9%E6%AF%92
癭病
臨床表現
癭病以頸前喉結兩旁結塊腫大為臨床特徵,可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初作可如櫻桃或指頭大小,一般生長緩慢。病早期出現眼突者,證屬肝火痰氣凝結,應治以化痰散結,清肝明目。後期出現眼突者,為脈絡。
甲狀腺澀滯,瘀血內阻所致,應治以活血散瘀,益氣養陰。醫學的許多消癭散結的藥物,如四海舒郁丸中的海帶、海藻、海螵蛸、海蛤殼等藥物的含碘量都較高,臨證時須注意,若患者確系碘缺乏引起的單純性甲狀腺腫大,此類藥物可以大量使用,若屬甲狀腺功能亢進之症,則使用時需慎重。"
病因
1.氣滯、痰凝、血瘀壅結頸前是癭病的基本病機,初期多為氣機郁滯,津凝痰聚,痰氣搏結頸前所致,日久引起血脈瘀阻,氣、痰、瘀三者合而為患。
2.本病的病變部位主要在肝脾,與心有關。
3.癭病的病理性質以實證居多,久病由實致虛,可見氣虛、陰虛等虛候或虛實夾雜之候。
4.病機轉化:在本病的病變過程中,常發生病機轉化。
出自A+醫學百科 「癭病」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98%BF%E7%97%85
外癰
臨床表現
外癰,病名。發於體表的癰腫,與發於臟腑之內癰相對而言者。見《外科精義》卷上。該癰之初起,多於局部見紅腫熱痛而無頭,腫脹之界限分明,根盤收束,多有易腫、易膿、易潰、易斂之特點。
病因
重者伴有全身症状:身寒熱、口渴、舌苔黃、脈數等。
出自A+醫學百科 「外癰」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A4%96%E7%97%88
糖尿病
臨床表現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是一組因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以及靶組織細胞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引起蛋白質、脂肪和電解質等一系列代謝紊亂症候群,其中一高血糖為主要標誌。
糖尿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多飲、多尿、多食和體重下降(「三多一少」),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正常的尿液中不應含有葡萄糖)等。糖尿病若得不到有效的治療,可引起身體多系統的損害。
部分患者需要終身胰島素治療,很多患者擔心胰島素會跟吸毒一樣上癮,這種擔心是毫無必要的,患者應該充分相信醫生,相信胰島素,才可能更好地控制糖尿病。
病因
以多飲、多食、多尿、身體消瘦或尿有甜味為特徵的疾病。又稱消癉、肺消、消中。消渴病變髒腑在肺胃腎。燥熱傷肺,則治節失職,肺不布津;燥熱傷胃,則胃火熾盛,消谷善飢;燥熱傷腎,則腎失固攝,精微下注。凡飲食不節,過食肥甘,或情志失調,氣鬱化火,或勞欲過度,耗傷腎陰,均可誘發該病。
出自A+醫學百科 「糖尿病」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B3%96%E5%B0%BF%E7%97%85
癌症
臨床表現
癌症是由於機體細胞失去正常調控, 過度增殖而引起的疾病。過度增殖的細胞稱癌細胞,癌細胞常可侵犯周圍組織(浸潤,invasion), 甚至可經體內循環系統和/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分(癌症轉移)。值得注意的是,惡性腫瘤包括癌及肉瘤。一般人所說的癌症其實指的是惡性腫瘤,而不是單純的癌
病因
引起基因突變的物質被稱為致癌物質,又以其造成基因損傷的方式可分為化學性致癌物與物理性致癌物。
例如接觸放射性物質,或是一些環境因子,例如,香煙、輻射、酒精。還有一些病毒可將本身的基因插入細胞的基因里中,激活癌基因。但突變也會自然產生,所以即使避免接觸上述的致癌因子,仍然無法完全預防癌症的產生。發生在生殖細胞的突變有可能傳至下一代。
現知有1000多種化學物質具致癌作用,如黃曲霉素可致肝癌,香煙的燃燒物可致肺癌,亞硝胺可致食道癌。物理致癌因素中,放射線可致白血病,過強紫外照射和局部慢性刺激可致皮膚癌。
病毒、寄生蟲感染等生物因素可能與鼻咽癌、肝癌有一定關係。家族遺傳、免疫水平、精神刺激、營養狀態以及內分泌活動等因素亦對腫瘤的發生起重要作用。尤其是精神因素與癌症的聯繫近來倍受重視。
出自A+醫學百科 「癌症」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99%8C%E7%97%87

頸椎病
臨床表現
頸椎病病因病理複雜,臨床表現多樣而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又稱頸椎症候群,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症候群、頸椎間盤脫出症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
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系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症候群。
表現為頸椎間盤退變本身及其繼發性的一系列病理改變,如椎節失穩、鬆動;髓核突出或脫出;骨刺形成;韌帶肥厚和繼發的椎管狹窄等,刺激或壓迫了鄰近的神經根、脊髓、椎動脈及頸部交感神經等組織,並引起各種各樣症状和體征的症候群。
病因
主要是在頸椎退行性變的基礎上,引起頸椎間盤突出、頸椎鉤椎關節失穩、鉤椎骨質增生等原因,致使頸椎動脈血流受阻,從而引起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1、頸椎血管退行性變及硬化,使血管腔變窄,使血流受阻;
2、椎間隙變窄:由於頸椎的退變,使頸椎間隙變窄,引起頸椎動脈相對過長,而出現曲折、彎曲、以致血流受阻。
出自A+醫學百科 「頸椎病」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9%A2%88%E6%A4%8E%E7%97%85
肩周炎
臨床表現
肩周炎,全稱為肩關節周圍炎,是肩關節周圍肌肉、韌帶、肌腱、滑囊、關節囊等軟組織損傷、退變而引起的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軟組織的一種慢性無菌性炎症。
是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症状的常見病, 其病變特點是廣泛,即疼痛廣泛、功能受限廣泛、壓痛廣泛。發病年齡大多40歲以上,女性發病率略高於男性,且多見於體力勞動者。由於50歲左右的人易患此病,所以本病又稱為五十肩。肩周炎中醫學稱之為漏肩風、凍結肩等。
患有肩周炎的患者,自覺有冷氣進入肩部,也有患者感覺有涼氣從肩關節內部向外冒出,故又稱「漏肩風」。
病因
1.肩部原因
①本病大多發生在40歲以上中老年人,軟組織退行病變,對各種外力的承受能力減弱是基本因素;
②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所產生的慢性致傷力是主要的激發因;
③上肢外傷後肩部固定過久,肩周組織繼發萎縮、粘連。
④肩部急性挫傷、牽拉傷後因治療不當等。
2.肩外因素頸椎病,心、肺、膽道疾病發生的肩部牽涉痛,因原發病長期不愈使肩部肌持續性痙攣、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轉變為真正的肩周炎。
肩周炎按形成原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肩關節是人體全身各關節中活動範圍最大的關節。其關節囊較松馳,關節的穩定性大部分靠關節周圍的肌肉、肌健和韌帶的力量來維持。
由於肌腱本身的血液供應較差,而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發生退行性改變,加之肩關節在生活中活動比較頻繁,周圍軟組織經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磨擦擠壓,故而易發生慢性勞損並逐漸形成原發性肩周炎。
出自A+醫學百科 「肩周炎」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82%A9%E5%91%A8%E7%82%8E
腰痛
臨床表現
腰痛是以腰部一側或兩側疼痛為主要症状的一種病證。西醫的腎臟疾病、風濕病、腰肌勞損、脊椎及脊髓疾病等所致腰痛,是骨科、運動醫學和康復醫學中常見的疾患。治療手段多種多樣,但關鍵是找出引起腰痛的基礎疾病,對因治療,才有可能獲得最佳療效。
病因
引起腰痛病的原因很多,約有數十種,比較常見的有腎虛、腰部骨質增生、骨刺、椎間盤突出症、腰椎肥大、椎管狹窄、腰部骨折、椎管腫瘤、腰部急慢性外傷或勞損、腰肌勞損、強直性脊柱炎等。
出自A+醫學百科 「腰痛」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85%B0%E7%97%9B
腱鞘炎 (滑鼠手)
臨床表現
腱鞘有炎症,並出現臨床症状,稱為腱鞘炎。腱鞘就是套在肌腱外面的雙層套管樣密閉的滑膜管,是保護肌腱的滑液鞘。
它分兩層包繞著肌腱,兩層之間一空腔即滑液腔,內有腱鞘滑液。內層與肌腱緊密相貼,外層襯於腱纖維鞘裡面,共同與骨面結合,具有固定、保護和潤滑肌腱,使其免受摩擦或壓迫的作用。
肌腱長期在此過度摩擦,即可發生肌腱和腱鞘的損傷性炎症,引致腫脹,這情況便稱為腱鞘炎。若不治療,便有可能發展成永久性活動不便。
病因
可以是受傷、過份勞損(尤其見於手及手指)、骨關節炎、一些免疫疾病,甚至是感染也有可能引起。一些需要長期重複勞損關節的職業如打字員、器樂演奏家、貨物搬運或需要長時間電腦操作的行業等,都會引發或加重此病。
常見患處有手腕、手指、肩部等位置。女性及糖尿病患者會較易患上這病。病人會感到關節疼痛,晨僵,通常關節晨僵的感覺在起床後最為明顯,而症状並不會隨著活動頻繁而明顯緩解。受影響的關節腫脹,甚至彈響,關節活動障礙。
出自A+醫學百科 「腱鞘炎」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85%B1%E9%9E%98%E7%82%8E
筋膜痛
臨床表現
無論人體的肌源性或腱性筋膜軟組織因靜力、外力受傷,或者因周圍環境、溫度與寒濕的影響,其結締組織病變粘連,產生無菌性炎症,造成缺血缺氧狀態都會直接影響到神經末稍產生疼痛,一旦疼痛和痙攣形成惡性循環,無菌性炎症就會進一步加重,導致局部和周圍組織疼痛加劇。
病因
筋膜與其它軟組織受傷、致病,其主要原因是肌肉組織在運動中超負荷運動,使筋膜出現不同程度的勞損,出現疼痛、酸痛、麻木、腫脹的症状。
勞損的肌肉組織可以通過休息,藉助拮抗肌的收縮,改善供血供氧,促進代謝產物,使排泄得以舒張、松解,達到自我修複目的,但筋膜和腱性組織並不具備這種自我修復功能。所以肌組織動、靜力過度而發生的筋膜損傷,重症必須人為的松解或加入生物氧化機制,才能恢復治癒。寒冷潮濕,也是造成肌筋膜疼痛病的一個重要外因。
體表溫度的下降,寒濕透過皮膚層,使淺筋膜緊縮,侵襲的時間愈長,溫度越低,濕度越高,範圍越大,造成循環不良,供血供氧不足,代謝受阻,致使肌筋膜周圍化學環境變化,炎性化學因子濃度增高,使肌筋膜發生病變。
坐骨神經痛
臨床表現
坐骨神經痛(sciatic)是指多種病因所致的沿坐骨神經通路的病損,腰、臀、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及足外側以疼痛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西醫認為坐骨神經痛是指在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布區內發生疼痛,為常見的周圍神經疾病。
臨床上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按其受損部位,又可分為根性坐骨神經痛和乾性坐骨神經痛,其中根性疼痛遠較乾性疼痛多見。坐骨神經痛屬於中醫痹證的範疇,中醫稱腰腿痛。
病因
坐骨神經由腰5~骶3神經根組成。按病損部位分根性和乾性坐骨神經痛兩種,前者多見根性坐骨神經痛病變位於椎管內,病因以腰椎間盤突出最多見,其次有椎管內腫瘤、腰椎結核、腰骶神經根炎等。
乾性坐骨神經痛的病變主要是在椎管外坐骨神經行程上,病因有骶骼關節炎、盆腔內腫瘤、妊娠子宮壓迫、臀部外傷、梨狀肌症候群、臀肌注射不當以及糖尿病等。
出自A+醫學百科 「坐骨神經痛」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9D%90%E9%AA%A8%E7%A5%9E%E7%BB%8F%E7%97%9B
其他關節痛症
跌打扭傷、落枕(瞓捩頸)、肩頸背痛、網球肘、彈弓指、膝痛、舊患勞損等等…

小兒咳嗽
臨床表現
咳嗽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呼吸反射動作。小兒身體狀況特殊,故小兒咳嗽也需要謹慎對待。咳嗽的產生,是由於當異物、刺激性氣體、呼吸道內分泌物等刺激呼吸道粘膜里的感受器時,衝動通過傳入神經纖維傳到延髓咳嗽中樞,引起咳嗽。
病因
一、上呼吸道感染引發的咳嗽症状:多為一聲聲刺激性咳嗽,好似咽喉瘙癢,無痰;不分白天黑夜,不伴隨氣喘或急促的呼吸。寶寶嗜睡,流鼻涕,有時可伴隨發熱,體溫不超過38℃;精神差,食欲不振,出汗退熱後,症状消失,咳嗽仍持續3-5日。止咳:上呼吸道感染時小兒的鼻腔黏膜已發炎,如再吸入乾燥空氣將會使鼻腔更為不適,並還會加重咳嗽。因此,要保持房間空氣濕潤,可以使用加濕器、掛濕毛巾、用水拖地板或在房間里放一盆清水等方法增加空氣濕度。如果孩子的咳嗽和鼻塞症状持續一周仍未見好轉,應該儘快帶孩子看醫生。
二、支氣管炎引發的咳嗽 症状:支氣管炎通常在感冒後接著發生,由細菌感染導致。咳嗽有痰、有時劇烈咳嗽,一般在夜間咳嗽次數較多並發出咳喘聲。咳嗽最厲害的時間是孩子入睡後的兩個小時,或凌晨6點左右。止咳:應去醫院治療,服用醫生開具的小兒止咳類藥物,孩子不能吃太甜或太鹹的食物,否則會加劇夜間咳嗽。
三、咽喉炎引起的咳嗽 症状:聲音嘶啞,有膿痰,咳出的少,多數被咽下。較大的寶寶會訴咽喉疼痛,不會表述的寶寶常表現為煩躁、拒哺,咳嗽時發出「空、空」的聲音。止咳:這種情況下家長不可自行在家解決,應及時就醫,請醫生明確診斷後對症治療。
四、過敏性咳嗽症状:持續或反覆發作性的劇烈咳嗽,多呈陣發性發作,晨起較為明顯,寶寶活動或哭鬧時咳嗽加重,孩子遇到冷空氣時愛打噴嚏、咳嗽,但痰很少。夜間咳嗽比白天嚴重,咳嗽時間長久,通常會持續3個月,以花粉季節較多。止咳:注意平時盡量不要讓孩子感冒,應到醫院向醫生諮詢。對家族有哮喘及其他過敏性病史的寶寶,咳嗽應格外注意,及早就醫診治,明確診斷,積極治療,阻止發展成哮喘。
五、吸入異物引發嗆咳 症状:如果小兒先前並沒有咳嗽、流涕、打噴嚏或發燒等症状,突然出現劇烈嗆咳,同時出現呼吸困難,臉色不好,特別是較小的孩子,有可能是在大人不注意時將某種異物放進了嘴裡,不小心誤入咽喉或氣管。止咳:吸入異物後父母要鼓勵小兒咳嗽,千萬別用手在其嘴裡亂摳,以防異物越摳越深,以致把氣道完全堵死。如果沒有咳出東西,小兒反覆咳嗽或氣喘,說明異物已到達下呼吸道,應立即送小兒去醫院及時取出異物。
出自A+醫學百科 「小兒咳嗽」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B0%8F%E5%84%BF%E5%92%B3%E5%97%BD
驚風
臨床表現
驚風(infantile convulsion),以急性發作性頻繁的四肢抽搐、眼球上翻、斜視、牙關緊閉、痰壅氣促,伴有暫時意識不清為臨床特徵的兒科急證。多由高熱或驚嚇所引起。又稱急驚風。相當於西醫的驚厥。可見於任何季節,多見1~5歲的嬰幼兒,年齡越小,發病率越高,常有陽性家族史。
病因
小兒為稚陽之體,脾常不足,肝常有餘,外感風寒、風熱諸邪,熱變最速,化火生風,煉液成痰,閉塞清竅,而神昏抽搐之證遂作。亦有因積滯在里,生熱生痰,復感外邪而致病者。因暴受驚恐而抽搐者,多不發熱,唯驚惕不安,肢端發涼,睡中驚啼而已。慢驚風則多由脾胃虛寒,土敗木賊,或津血虧損,筋脈失養而致。
出自A+醫學百科 「驚風」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6%83%8A%E9%A3%8E
兒童多動症
臨床表現
注意缺陷障礙(attention deficiency disorder,A.D.D.)又稱兒童多動症(hyperkinetic syndrome of childhood)、小兒注意缺陷障礙、輕微腦功能障礙症候群(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MBD)、注意力缺陷多動症(ADHD),或腦功能輕微失調症候群, 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為異常疾病. 這類患兒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 但學習、行為及情緒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暫,活動過多,情緒易衝動,學習成績普遍較差,在家庭及學校均難與人相處,日常生活中常常使家長和教師感到沒有辦法。
病因
"小兒多動症是多病因引起的多重障礙的一種綜合徵,和遺傳、神經、生物及社會、心理等多種因素有關。目前認為病因複雜,具有個體差異,具體的病因尚不明確,可能有以下的原因:1、遺傳因素,遺傳因素是多動症發病的主要原因,遺傳度高達80%。2、神經、生物因素,在大腦的發育過程中,額葉進化成熟最遲,最易受損,有人認為多動症與大腦額葉發育遲緩有關。3、社會、心理因素,如單親家庭、父母患有精神或行為問題、父母離異、家庭氛圍緊張等,孩子多動症的發病例會明顯增高。另外,如果有多動症,要注意孩子是否有過敏性疾病,如濕疹、過敏性鼻炎、過敏性哮喘等,寶寶也可能合併有多動的情況,要注意進行鑑別、進行診斷、給予治療。"
出自A+醫學百科 「腰痛」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85%B0%E7%97%9B
其他兒科疾病
小兒感冒發熱、氣管敏感、哮喘、過敏性鼻炎、風疹皮炎、消化不良、飲食積滯、便秘、肚痛肚瀉、厭食、發育遲緩瘦弱等等…

中風
臨床表現
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或突然發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強言塞、智力障礙為主要特徵。腦中風包括缺血性中風(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動脈粥樣硬化性血栓性腦梗塞、腦栓塞)、出血性中風(腦出血、蛛網膜下腔出血)、高血壓腦病和血管性癡呆四大類。
病因
本病多發於中老年人。人至中年,由壯漸衰,氣血虧虛,心、肝、腎三髒陰陽失調,加之憂思惱怒,或飲酒飽食,或房室勞累,或外邪侵襲等誘因,以致氣血運行受阻,肌膚筋脈失於濡養;或陰虧於下,肝陽暴張,陽化風動,血隨氣逆,挾痰挾火,橫竄經隧,矇蔽清竅,而形成上實下虛,陰陽互不維繫的危急證候。
出自A+醫學百科 「中風」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4%B8%AD%E9%A3%8E
面癱
臨床表現
面癱(facial paralysis),一側面部肌肉麻木、口眼歪斜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病證。俗稱歪嘴症。多由正氣不足、風寒痰濁侵襲於面部絡脈所致。部分患者愈後可複發。
病因
面癱起病急,多突然發生,伴見惡風寒,肌肉、關節酸痛,耳下壓痛,脈浮,苔薄白等表現。而腦卒中所致的面癱常局限於顏面下部,並伴有上、下肢無力。其他引起面癱的疾病很少見,常緩慢起病,它們有:腦腫瘤壓迫、病毒感染(如單純皰疹病毒,拉姆賽.亨特症候群)、中耳乳突感染、萊姆病、顱底畸形等。
出自A+醫學百科 「面癱」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9%9D%A2%E7%98%AB
頭痛
臨床表現
頭痛通常是指局限於頭顱上半部,包括眉弓、耳輪上緣和枕外隆突連線以上部位的疼痛,是臨床上最為常見的臨床症状之一。是因頭頸部痛覺末梢感受器受到刺激產生異常的神經衝動傳達到腦部所致
病因
病因較複雜,可由顱內病變,顱外頭頸部病變,頭頸部以外軀體疾病及神經官能症、精神病引起。一般來說,輕微至疲勞、感冒都可能會引起頭痛,嚴重的有可能是偏頭痛或腦腫瘤所引起的。
出自A+醫學百科 「頭痛」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A4%B4%E7%97%9B
眩暈
臨床表現
眩暈是對自身平衡覺和空間位象覺的自我感知錯誤,感受自身或外界物體的運動性幻覺,如旋轉、升降和傾斜等,為臨床上的常見症状之一
病因
根據病因、症状之不同,分為風暈、濕暈、痰暈、中暑眩暈、燥火眩暈、氣鬱眩暈、肝火眩暈、虛暈等條,辨證治療詳見各條。本證見於周圍性及中樞性眩暈、耳源性眩暈、顱內血管性病變、藥物中毒及暈動病等。
出自A+醫學百科 「眩暈」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7%9C%A9%E6%99%95
耳鳴、耳聾
臨床表現
耳鳴是指人們在沒有任何外界刺激條件下所產生的異常聲音感覺。如感覺耳內有蟬鳴聲、嗡嗡聲、嘶嘶聲、滋滋聲等單調或混雜的響聲,實際上周圍環境中並無相應的聲音,也就是說耳鳴只是一種主觀感覺。耳鳴可以短暫或持續性存在.嚴重的耳鳴可以擾得人一刻不得安寧,令人十分緊張。如果是短暫性忽來忽去的耳鳴,一般是生理現象,不必過分緊張,可聽之任之。如果是持續性耳鳴,尤其是伴有耳聾、眩暈、頭痛等其他症状,則要提高警惕,儘早就醫。
病因
耳鳴的病因比較複雜,一般可分為兩大類:
①耳源性疾病(即與耳部疾病相關).往往伴有聽力下降,如由耳毒性藥物中毒、病毒感染、內耳供血不足等引起。
②非耳源性疾病,這類病人除了有耳鳴外,常伴有相應疾病的其他症状,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病、糖尿病、腦外傷等。
出自A+醫學百科 「耳鳴」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80%B3%E9%B8%A3
心悸
臨床表現
心悸(palpitation)是由於人們主觀感覺上對心臟跳動的一種不舒服的感覺,有時病人描述為心累、心慌等,健康人一般僅在劇烈運動、精神高度緊張或高度興奮時才會感到心悸,屬於正常情況。而在某些病理情況,比如心率過快、過慢以及有過早搏動,患者主要症状即為心悸。
少數情況下,比如心臟神經官能症或過度焦慮的患者,雖然沒有心律失常或器質性心臟病,但由於交感神經張力增高,心跳有力,患者也常以心悸而就診。導致心悸的原因非常多,下面我們做一簡要概述。
病因
病因及發病機制分別有心室肥大、引起心排血量增加的其他病變、心動過速、心動過緩、心律不齊以及心臟神經官能症。
出自A+醫學百科 「心悸」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5%BF%83%E6%82%B8
感冒
臨床表現
感冒(common cold)是中醫詞語,西醫可稱為急性鼻炎,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一個類型,是一種輕微的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的上呼吸道常見病。症状有打噴嚏、抽鼻涕、流鼻水、鼻塞、喉部痕癢、痛或有痰、咳嗽、頭痛及乏力。如無併發症,感冒一般經3~7天痊癒,少數人可能有繼發性細菌感染。感冒與某些傳染病早期症状相似,臨床應加以鑒別。
病因
常由微小核糖核酸病毒,特別是鼻病毒和某些埃可病毒(腸道病毒的一種)及柯薩奇病毒(腸道病毒的一種)引起。少量由冠狀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和副粘病毒(Paramyxovirus)引起。
可以引起感冒的病毒數量超過100種,大多數的感冒在痊癒之前來不及精確的判斷是那一個病毒種致病的。感冒的危險因素包括季節變化、人群擁擠的環境、久坐的生活方式、年齡、吸煙、營養不良、應激、過度疲勞、失眠、免疫力低下等。
出自A+醫學百科 「感冒」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6%84%9F%E5%86%92
泄瀉
臨床表現
腹瀉(diarrhea, 俗稱拉肚子,中醫稱之為泄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帶有黏液,膿血或未消化的食物。腹瀉是一種消化道疾病症狀。
腹瀉常伴有排便急迫感、肛門不適、失禁等症状。腹瀉分急性腹瀉和慢性腹瀉兩類。急性腹瀉發病急劇,病程在2~3周之內。慢性腹瀉指病程在兩個月以上或間歇期在2~4周內的複發性腹瀉。腹瀉可直接引起脫水、營養不良等,具體表現為皮膚乾燥、眼球下陷、舌乾燥、皮膚皺褶。
病因
由外感六淫,飲食不節,勞倦過度,情志失調,以致脾胃運化失常,或元氣不足,脾腎虛衰所致。根據病因、症候的不同,分為風泄、寒泄、暑泄、濕泄、熱泄、傷食泄、溢飲滑泄、酒泄、七情瀉、積瘀泄、虛泄、五更泄、滑泄、溏泄、飧泄、直腸泄、大腸泄等,詳見各條。
出自A+醫學百科 「腹瀉」條目 http://cht.a-hospital.com/w/%E8%85%B9%E6%B3%BB
其他內科疾病
哮喘、過敏性鼻炎、鼻血、慢性咽炎、慢性口腔炎、氣管敏感、胸痛、脇痛、慢性肝炎、黃疸、膽石、嘔吐、胃脹痛、胃酸倒流、胃氣上逆、腹痛、急性腸胃炎、腸易激綜合症、便秘、痔瘡、水腫、痺症、高血壓、心绞痛、失眠、嗜睡、汗證、抑鬱症、甲狀腺功能異常、糖尿病、慢性腎病、前列線腫大、眼乾症、調理身體等等…